你是不是一个虚假的父母——对话张文质:父母陪伴胜过教育-沧小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2017年1月,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的新书《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上市。继畅销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后,张文质跨越了中国18个省市,深入到上千所中小学学校,与家长、父母和孩子倾心交谈,总结出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奶”“蜜”“盐”三大核心元素。
该书获得了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中国语文教育家叶开、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等全国118位教育名师权威推荐。而在豆瓣读书上,该书的评分达到了9.6分。近期,张文质与贵阳晚报分享了关于这本书的创作历程与感想。
家庭教育重在童年
2012年,受到凤凰联动老总张小波先生的鼓舞,张文质开始着手写家庭教育的书,但最初不尽如人意,写了几万字的初稿,他们双方都不满意大度纸尺寸,修改了几次,仍然觉得有所欠缺,随后,张文质的写作就慢了下来。
直到2015年,在一次饭局上,时任凤凰联动总经理的常飚先生问及近期在思考什么教育话题,张文质就忍不住跟他分享了这几年来对“奶蜜盐”的新的思考。没想到引起了常飚先生极大的兴奋感,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每一次通电话都会问张文质《奶蜜盐》写得怎么样了。九块邮独享在他们的刺激和鼓励下,张文质把2012年的大纲和初稿全部推翻重写。
“
“我谈到的‘奶’,最浅显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母亲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指的是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
我们谈到的‘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我要谈到的‘盐’,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生命的现实感、生命的自由度。”
”
在书的开篇,作者张文质就阐释了“奶”“蜜”“盐”的定义,而这三点,也被他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
最初,张文质是研究成人教育的,后来研究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研究又从高中教育退到小学教育,最后退到家庭教育领域研究儿童的成长。有朋友笑称,他的研究之路是“节节败退之路”。但在他看来,他的“节节败退”让他可以更好地从学校和社会的视角来观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现在可以断言: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要从根子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就要去认识、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包括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因为,父母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而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只要父母在相应的阶段给与了足够的“奶”“蜜”“盐”,孩子可以一生都不缺。
父母先改 孩子才变
在文中,张文质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列举出了三种不够好的父母,以及自身以及所见所闻的大量案例。
张文质提到了一个“虚假父母”的概念,他所指的,并不是那种需要上班而不能时刻陪着孩子的父母。
“
“我们有一些父母,即使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仍然把孩子交给别人,仍然很少跟孩子有亲密、亲切、自然的身体与语言方面的互动。””
张文质举了一个例子金娜娜。
有一天,他在火车上看到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大概两三岁,总是去影响、干扰别人,他的母亲则一直坐在旁边玩手机,时不时抬头看孩子一眼,厉声呵斥几句完了之后又继续玩手机。这个母亲只是骂,但没有行动。孩子的奶奶却是行动者,不断地把孩子抓回来,而且比妈妈骂得更为难听战争交响曲。“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张文质表示,《奶蜜盐》既是一本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也是一本能够促进父母回望自己的童年、不断进行自我反省的书张思德的资料。
张文质说他写作《奶蜜盐》的时候,有一个背后的价值观,那就是,建立更好的家庭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从孩子成长起点给他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
新书摘录
◆2岁以前,以母爱为核心的奶,让孩子永远都不会缺乏安全感;
◆ 2-6岁,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情感支持方式,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
◆ 6岁以后超级书童,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与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教育、社交训练、习惯教育、惩罚教育等。
◆ “在场的虚假的父母”,很少跟孩子有亲密、亲切、自然的身体与语言方面的互动,如果是真实的父母,就一定会付出自己真实行动的,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孩子,有时候也需要去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而“不在场的虚假的父母”更为糟糕,会直接导致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饥渴感,这种早期母爱的缺失,梁佩诗是难以补偿的。
对话张文质:父母陪伴胜过教育
贵阳晚报
我个人曾经看到过明星马伊琍在微博中发的一段关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教育,后来她表示后悔,认为应该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因为到了时候,孩子自然会想要自己睡觉。这个观点是不是与您文中的“满足在前,引导在后”、“让孩子缓慢成长”相似?
孩子有一个不断地“断奶”的过程。第一次断奶,是断母亲的奶水;第二次断奶,是孩子独立的睡眠;第三次断奶,是母亲会比较长时间的离开孩子,一步一步地逐渐离开孩子的过程,最后孩子走向独立生活。这里需要把握的核心,就是要充分理解孩子对安全感、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就拿独立睡觉这件事情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睡觉前都需要父母充分的安抚,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孩子入睡以后,父母再离开。父母不应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就瞬间、生硬地把孩子抛出某一个安全范围。
张文质
对黑暗,对独立生活的恐惧是人天性的一部分,父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总要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才能更好成长,过于强势、生硬地把孩子推出,这样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一种恐惧。孩子对父母身体的需要也是这样,孩子成长早期对母亲身体的需要,是生命本质的需要。然后慢慢递减,变成一种情感上的依恋。
张文质
所以,我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时,就特别强调“满足在前”,其实就是强调要满足孩子对身体和情感的需要,然后再适当地加以引导。
张文质
贵阳晚报
文中的“奶”,是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奶”、“蜜”“盐”这三点,您觉得在父母身上是有分工吗?
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在教育之前,还有孕育、哺育和培育的阶段。在孕育和哺育阶段,母亲的作用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母亲与孩子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对孩子形成一种安全感、信赖感极其重要,它能帮助母亲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个身心成长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一旦牢固地建立了,母亲就会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生命之“奶”,使孩子有一种充分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动力系统。
张文质
母爱的绝对重要,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重要。父亲没有办法像母亲一样给孩子哺乳,但父亲的在场与不在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只要父亲在,整个家就不一样了。“在场”比“教育”要重要得多。只要爸爸在,家庭就显得更安全,更温馨。我们有时候总是想要给孩子做什么,要用什么知识来教育孩子,其实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场”,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长大之后,父母晚上准时回家鑫斛药庄,跟孩子一起吃饭,跟孩子在一个屋子里的生活,这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行动。
张文质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母亲更为重要。等到孩子成长到6-9岁,就应该从以母亲为主导的家庭教育,转移到以父亲为主导的家庭教育。这看上去有所分工候补情人,“次为重要”的角色,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在场。我们以前比较缺乏从儿童身心的独特需要,从生命本性需要的角度去研究父母的作用,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对父母陪伴的重视非常缺乏,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
张文质
贵阳晚报
我记得在小学的课文里,有一篇叫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大意是母亲给予鼓励白头翁叫声,父亲给予打击谎言的诞生,让孩子获得鼓励又不至于自满。您说耐美尔,“在亲子关系里,我坚持以鼓舞为主。”对于上述这一点,您如何看待的?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很不认同棍棒教育,但是经常会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棍棒教育是成功的,有一些棍棒教育是失败的呢?其实核心恰恰不在于棍棒教育,而是指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亲密程度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接受状况。有的人也被父母严厉地惩罚过,但是他会终生感激父母,因为他充分地感受过父母真诚的爱,他知道父母对他的惩罚,只是对他具体行为的惩罚。那些对父母的惩罚产生持久敌意、仇恨的孩子,根源其实还是出在父母没有给予他充分的爱。
张文质
今天中国的家庭有一个麻烦,就是父母权威的失落非常严重,父母失去了在孩子心目中应有的地位,导致孩子长大以后,父母说什么话,孩子都听不进去。这个不是孩子的问题,核心的原因在于:父母不像父母。
张文质